高能炸药技术的演进:从“丛林开罐器”到“炸弹之母”普汇网,再到中国海军鱼雷
从越南丛林中美军为直升机开辟降落场域的“丛林开罐器”BLU-82,到阿富汗战场上震撼亮相的“炸弹之母”GBU-43/B,再到中国海军装备的先进鱼雷,高能炸药技术及其应用的演进,展现了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映射出不同国家在常规武器“硬实力”上的角逐。
让我们先回溯到越战时期。面对越南茂密的丛林,美军直升机难以寻觅合适的降落点。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研制出BLU-82炸弹,一枚重达6.8吨的庞然大物,长逾5米,直径接近小型汽车的1.7米。其弹壳薄如纸张,为最大限度地容纳5.8吨的温压炸药——硝酸铵、铝粉和聚苯乙烯的混合物。爆炸中心80米范围内普汇网,无论是坚固的钢筋水泥建筑,还是高大的树木,甚至地面的岩石坑洼,都会被夷为平地,焚烧殆尽。 这枚由CH-54“空中吊车”直升机或C-130大力神运输机投掷的巨型炸弹,其威力在当时仅次于核武器,堪称常规武器的巅峰之作。
展开剩余69%相比之下,“炸弹之母”GBU-43/B则代表了高能炸药技术的新高度。这枚重达9.8吨的巨型温压弹,长达9米余,直径超过1米,于2003年问世,并在2017年阿富汗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它采用GPS/惯性导航复合制导系统,精度控制在13米以内,能够精准打击目标。其装填的8.5吨H6特种含铝炸药,爆炸威力是传统TNT的1.35倍。这种高装填系数,加上H6炸药中铝粉的助燃助爆作用以及石蜡的钝化作用,使其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冲击波能够摧毁150米半径内的坚固工事和建筑物,最大杀伤半径可达250米。 C-130或更大的C-17运输机则负责将这枚“大铁桶”投放到目标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H6炸药的配方并非绝密,它由澳大利亚人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主要成分为黑索金、TNT和铝粉,并添加石蜡作为稳定剂。这种炸药因其高威力和在水下环境中的优异性能普汇网,被广泛应用于鱼雷等水中兵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与H6炸药也颇有渊源。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向中国提供了MK46-2型轻型鱼雷样品及相关技术资料。中国军工部门成功消化吸收,并研制出国产鱼-7鱼雷,其战斗部装填的就是44公斤H6含铝炸药,成为中国海军驱逐舰和护卫舰的标准反潜武器。 此后,鱼-8火箭助飞鱼雷以及很可能包括鱼-6鱼雷也采用了类似的高能炸药,标志着中国在高能炸药技术领域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完全掌握了H6炸药的制备工艺。
从BLU-82的粗犷暴力到GBU-43/B的精确打击,再到中国海军鱼雷的自主研发和应用,高能炸药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正经历着从“硬砸”到精准制导的转变。 这不仅是材料科学和工艺技术的进步,更是制导技术和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 而中国在高能炸药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之路,无疑为其在常规武器“硬实力”的比拼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未来差距,则有待时间和技术的进一步检验。
"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