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就在这一年,东郡人陈宫选择投奔曹操,并成为其重要谋士,协助曹操最终取得兖州牧之职。这是史书中的记载,突显了两人合作的开端与战略意义。然而,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将两人的结识时间提前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即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的时期。这样的改动不仅增加了戏剧性中博策略,还将两人关系的转折铺垫得更早。
在小说中,陈宫之所以最终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冷冷地说出那句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让本欲辅佐曹操的陈宫感到极度失望,遂与其分道扬镳。历史上,陈宫同样背离曹操,只不过时间是在兴平元年(194年)。当时,曹操因父亲被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所害而率军讨伐陶谦,将兖州托付给夏侯惇、荀彧、程昱与陈宫守护。然而,陈宫却暗中说服陈留太守张邈迎接吕布入兖州,使曹操失去了近九成的根据地。
展开剩余62%陈宫的背叛令曹操陷入绝境。若非夏侯惇、荀彧、程昱等守住鄄城、范、东阿三座县城,还保护了曹操的家小,曹操几乎无立足之地。更严重的是,这一打击几乎摧毁了曹操的斗志,他在与吕布的初战失利后,甚至萌生了投靠袁绍的念头。幸好程昱极力劝阻,使曹操重新振作,否则历史上或许不会有魏武帝的出现。
四年后,曹操卷土重来中博策略,击败吕布并俘虏了陈宫。史书记载,曹操当时似乎表现出不愿杀陈宫的态度,甚至以其母亲与妻女无人奉养为由,劝他活下来尽孝。然而,陈宫意志坚定,选择赴死,曹操无奈下令处决,并在送别时落泪。小说与影视作品沿用了这一情节,使人们感受到两人之间既有知遇之情,又有生死之隔。
然而,曹操是否真的不忍杀陈宫,仍是疑问。实际上,曹操必须杀他,原因有二。其一,陈宫的背叛造成极大损失,不仅令讨伐陶谦的行动失败,还差点让曹操集团土崩瓦解。为了安抚部下,树立威信,曹操必须以此为戒。其二,夏侯惇的左眼就是在反击吕布时被流矢射中而失去的,若非陈宫背叛,这场恶战或许不会发生。夏侯惇在曹操集团中地位极高,曹操自然要给他一个交代。
综上,即便曹操欣赏陈宫的才华,甚至心存情谊,也无法容忍他的背叛。为了集团的稳定和威望,陈宫只能一死。曹操的“不忍”,更多是为了展示自己重情重义的形象,而非真正动了恻隐之心。对此,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发布于: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