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海洋霸权的终极碰撞: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的悲剧与中俄海军战略的分道扬驰东方优配
俄罗斯海军,曾经的“蓝水舰队”,如今却面临着战略性收缩的严峻现实。其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这艘服役34年,饱经沧桑的6万吨级巨舰,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拆解或封存,其命运将在几周内揭晓。这艘航母的沉浮,与其说是俄罗斯海军实力的缩影,不如说是两个大国——俄罗斯与中国——对海洋霸权截然不同战略选择的鲜明注脚。
库舰的命运如同一部灾难片:1985年下水,1991年服役,却生逢苏联解体。2016年远征叙利亚,动力故障频发,一路黑烟滚滚,被戏称为“烟囱航母”。2017年返厂维修后,厄运更是接踵而至:2018年,承载它的PD-50浮动船坞沉没,起重机坠落甲板,留下一个5米×4米的大洞;2019年,焊接引发大火,造成2人死亡,14人重伤,损失超过5亿卢布。2025年的评估更是雪上加霜:四台蒸汽锅炉仅剩两台勉强运转,最高航速跌至18节,舰体严重腐蚀,出海需要拖轮伴随,以防抛锚。原计划于2022年重新服役,却因维修费用飙升和工期无限期延后,最终令俄军方彻底失去耐心。
“修它不如造新护卫舰!”——俄罗斯专家的这句评价,道出了库舰维修的性价比之低。单日航行成本超过300万美元,这笔巨额开支足以购买1.5枚“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前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瓦基扬茨甚至直言:“航母已是消亡的武器!” 这并非危言耸听,俄海军已退化为“绿水海军”,主力舰艇仅为千吨级,即使库舰修复,也无法组建完整的护航编队——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被乌克兰军队的旧式导弹击沉的惨痛教训,更是暴露了俄海军防空能力的薄弱环节。
展开剩余66%尽管“保舰派”仍心有不甘东方优配,军事专家丹德金反驳道:“没有航母,拿什么对抗美军太平洋舰队?”但即使是他,也承认舰载机飞行员断档、苏-33战机停产等现实困境,重振航母战力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而俄罗斯等不起。
俄罗斯媒体甚至提出将库舰出售给中国的建议,部分中国军迷也对此表示兴趣。中国已掌握苏联航母技术,辽宁舰的改造和山东舰的自建便是明证。此外,拥有库舰将使中国拥有四艘航母,歼-15舰载机数量可增至122架,显著提升远洋作战能力。更有甚者,建议以俄罗斯的北风之神级核潜艇静音技术换取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
然而,中国军工界态度坚决:“没必要!”理由有三:库舰舰体寿命已消耗殆尽,即使修复也仅能再使用10年,性价比极低;福建舰已采用电磁弹射技术,歼-35隐身舰载机即将服役,此时接手滑跃式甲板航母无疑是“开倒车”;库舰的过时设计,即使作为训练舰也难以胜任。一位参与福建舰建造的工程师形象地比喻道:“开惯了法拉利,谁还买二手拖拉机?”
库舰的最终命运,反映出俄罗斯海军战略的彻底转向。普京签署的《2050年前海军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未来十年将投入8.4万亿卢布,重点发展核潜艇和无人作战系统。加速列装“北风之神-A”级核潜艇及“布拉瓦”导弹,“锆石”高超音速武器将构成强大的海基核威慑;同时,黑海无人艇突袭战术将升级为体系化作战,并测试“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构建空海一体无人作战网络。俄智库“基础”基金会主席安皮洛戈夫断言:“航母消亡是优势!无人机和高超音速导弹才是未来。”
中俄两国海军,曾经同根同源,如今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方在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甲板上锤炼电磁弹射起降技术;另一方则在北冰洋的冰层下潜伏着核鱼雷。这场关于库舰存废的争论,其背后实则是两大国对海洋霸权逻辑的终极碰撞,是时代变迁下,海军战略思想的深刻转变。
"
发布于:北京市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